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

2022-06-14 08:35:39 字体:【普通 超大 简体 繁體 本文共计1457个字符,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这是诗人写的最长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同韦良宰的交往为中心,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其中如“十月到幽州”之句所产生的歧义,作为一个大诗人,他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一点。对于此只能作一种解释,这是诗人在事后有意造出的一种恍惚语境。他知道这首诗不只是写给这一个老朋友看的,他是有意向世人明示自己在乱世中的态度与先见之明。

  就内容看,诗人纵笔叙写与韦太守的几度相逢和交谊,时间顺序有条不紊,知音之情感人至深,同时,横笔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在及其广大的社会背景下写了安史之乱的惨状、肃宗消灭永王李璘的内战和自己流放夜郎的遭遇,笔力遒劲,风格悲壮,郁愤深沉,容量特大。他好像写自己,又好像写现实,实际上是把自己摆进了现实之中;他好像铺陈述事,又好像奋笔书怀,实际是把记叙抒情结合了起来,显得规模壮阔,气韵非凡,基调慷慨悲愤,最能代表李白后期诗风的巨大变化。

  在纵横交错中,李白真实地写出了“试涉霸王略”“五噫出西京”的那种进出长安的心情,“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的幽州之行的所见所感和“草木摇杀气”“两京逐丘墟”的国破流离之痛,以及“迫胁上楼船,翻谪夜郎天”的悲怆意绪,字里行间宣达自己“终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志愿和抱负。他叙述因从李璘流放夜郎的情况是“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此处李白以“负霜草”自喻。其时,安禄山已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又于乾元二年(759年)四月杀安庆绪,称大燕皇帝;十月,李光弼大败史思明于河阳,为时五年的安史之乱已经趋于平息。但是,“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还”(《江夏赠韦南陵冰》),遇赦的李白,到底还是刑余之人,他似“负霜草”,需要太阳的温暖,他似饥饿者,希望仁人的体恤。李白在“遭遇二明主,前后两迁逐”(《书怀示息秀才》)的打击之后,仍然一心想着“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所以诗末说:“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勿弃贾生才。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终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他要让韦太守向朝廷荐其“贾生”之才,为国效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慨溢于言表。像这样把记叙、抒情、咏志结合的五言诗,除杜甫而外,几无宏篇。

  全诗篇幅很长,拓展了五言诗的叙事功能,使之由早期的叙事抒情慢慢转向情、事的合一,将对国家的热爱、前途的担忧表达得淋漓尽致。“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人生一无是处的感叹尽情发泄,可见其受打击之深。“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解剖自己的内心,表明其时时关注时局的变化,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有语道不得的痛苦。“叶月纽幽州,戈铤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是对当时安禄山之乱,玄宗幸蜀事件的真实反映。此诗明确指出对时局的担忧:“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的诗歌并非无“实录”精神,他忧囯忧民的篇章与其中纪实性的描写即是“实录”的最好证明,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文深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仅因为主流和非主流思想的并存,而且还表现为由于时同和空间的变化呈现出异态分布的状况。

  此诗流传最广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其意在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这是李白赞誉朋友的,也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表达了李白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反对装饰雕琢。这两句诗成为李白自己诗歌风格的最好描述,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诗形容李白的诗风。


  相关文章: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原文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拼音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翻译

  作者李白简介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2832712290@qq.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