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4日 日本富士“痛痛病”

2022-09-01 12:50:17 字体:【普通 超大 简体 繁體 本文共计1383个字符,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导读1955年8月4日,日本富士“痛痛病”。起源于日本富士县,20世纪初期开始,人们发现该地区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1931年又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大多是妇女,病症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

  1955年8月4日,日本富士“痛痛病”。

  起源于日本富士县,20世纪初期开始,人们发现该地区的水稻普遍生长不良。1931年又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大多是妇女,病症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病症持续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行动困难,甚至呼吸都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到了患病后期,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就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常常大叫“痛死了!”“痛死了!”有的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这种病由此得名为“骨癌病”或“痛痛病”。

1955年8月4日 日本富士“痛痛病”

  

  据说有一位年轻姑娘在工厂里做工,不知是什么原因自杀了。厂里以为是一般原因的自杀而将其草草地埋葬了。后来警方对此有怀疑,于是一年后开棺验尸,发现这位姑娘原来是一例痛痛病患难者,在姑娘身上有多处骨折,甚至连胸骨也折断了。原来,姑娘是因不堪痛痛病的折磨而自杀。 在神通川两岸,多年来已发现280多例病人,其中34例已经死亡,活着的病人依然在痛苦之中挣扎。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在日本大正年代即已开始出现,长期被认为是原因不明的特殊的地方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病人数增加,1946年8月,长泽才正式报导了病例。1955年,河野,荻野在报告中称之为痛痛病,以后又以“

  

  ”为题公开发表于1955年8月4日的“富山日报”。1957年荻野等人提出矿毒学说,认为可能与其上游的矿山废水中铅、锌、镉有关。1960年证实病因是镉中毒。当年12月成立了富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接着,于1963年1965年日本厚生省、文部省又先后组织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十几年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以及动物实验等方面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排除了各种假说,于1968年证实并指出“痛痛病”是由镉引起的慢性中毒。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它取代钙离子与体内的负离子结合,导致骨骼中因镉的含量增加而脱钙,造成严重的骨骼疏松。它首先使肾脏受损,继而引起骨软化症,是在妊娠授乳,内分泌失调,老年化和钙不足等诱因作用下形成的疾病。

  发病是由于神通川上游某铅锌矿的含镉选矿废水和尾矿渣污染了河水,使其下游用河水灌溉的稻田土壤受到污染,产生了“镉米”,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得病。从而“痛痛”被定为日本第一号公害病。

  

  1961年,富山县成立了调查研究队。1967年研究小组发表联合报告,表明“痛痛病”主要是由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

1955年8月4日 日本富士“痛痛病”

  告赢矿业公司的“痛痛病”患者

  

  痛痛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而且体内积蓄的镉也没有安全有效的排除方法。因此,消除镉对环境的污染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防止痛痛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1955年8月4日 日本富士“痛痛病”

  1970年,厚生省将镉的标准定为“糙米1.0ppm以下”(每公斤糙米含有镉的量为1.0mg以下),此后,禁止镉浓度在1.0ppm以上的糙米流通和销售。

  

  ,设定了大米的标准值之后,取得了很好效果。2011年2月开始实施“糙米和精米0.4ppm以下”的新标准。

  近年来,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人均大米消费量与1962年顶峰时相比已减少一半,镉摄取量随之不断减少。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定的每周镉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是基于十分安全的标准。目前,日本几乎没有人摄取的镉超过暂定允许每周摄取量,即使神通川地区也没有超标现象。

1955年8月4日 日本富士“痛痛病”

1955年8月4日 日本富士“痛痛病”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2832712290@qq.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