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李白)

2022-06-14 13:48:11 字体:简体 繁體
《苏台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构思巧妙,旨意遥深。
  本文目录:
  5、苏台览古(李白) 的作者

  苏台览古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拼音:

  jiù yuàn huāng tái yáng liǔ xīn,líng gē qīng chàng bù shèng chūn。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zhǐ jīn wéi yǒu xī jiāng yuè,céng zhào wú wáng gōng lǐ rén。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翻译:

  山上荒台与残破的宫墙对着新绿的杨柳,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

  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何处去寻?只有那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旧。


  赏析:

  此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人是作为与历史、自然、社会、宇宙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也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乐极生悲,祸福相依,成功伴随着失败,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李白在游览姑苏台时情横古今,面对着眼前兴致勃勃的游人,想到了古代的吴王与西子,不能不有一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的无限感喟。

  此诗与《越中览古》主题相似,同为吊古。但此诗以今溯古,而彼诗则从盛写到衰,以古衬今;此诗之转在第三句,而彼诗之转在末句:可谓同中有异。由此可见李白诗歌艺术的构思巧妙多变。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2832712290@qq.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