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储邕之剡中(李白)

2022-06-14 13:44:42 字体:简体 繁體
《别储邕之剡中》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元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问路开始写起,一问一指中,表现了诗人对剡中的向往之情,第二联继续叙述出发地和目的地,并交待从水路行走,为下联写两岸和水中景物做铺垫,第三联写水乡特色剡中景物,最后一联点明对目的地的向往,与首句相呼应。
  本文目录:
  5、别储邕之剡中(李白) 的作者

  别储邕之剡中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拼音:

  jiè wèn shàn zhōng dào,dōng nán zhǐ yuè xiāng。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zhōu cóng guǎng líng qù,shuǐ rù kuài jī zhǎng。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zhú sè xī xià lǜ,hé huā jìng lǐ xiāng。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cí jūn xiàng tiān mǔ,fú shí wò qiū shuāng。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翻译:

  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赏析: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2832712290@qq.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