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唐风·扬之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6-24 21:20:54 字体:【普通 超大 简体 繁體 本文共计524个字符,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
导读国风·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翻译: 激扬的流...

  国风·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翻译:

   激扬的流水中,白石历历可观。白衣配红纹领,跟你去往曲沃。既已见到君子,为何还不快乐?激扬的流水中,白石鲜洁夺目。白衣配红绣领,跟你去往鹄地。既已见到君子,为何还觉忧愁?激扬的流水中,白石清明映现。我听说有政令,不敢告知别人。

  扬之水

 

  赏析:

   《唐风·扬之水》这首诗的创作,涉及到晋国的一段历史。公元前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称为桓叔,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公元前年,晋臣潘父杀晋昭侯,欲迎立桓叔为君,而当桓叔入晋都时,却遇晋兵攻击,其事终败。此诗正是在这一政变的背景下所作的。

   关于诗人身份历来也多有争议,或认为是桓叔谋反的告密者,或认为是忠于昭公者,或认为是忠于桓叔者,不一而足。就诗中出现的“沃”“鹄”两地名结合诗意来看,最后一说或较合理。诗中所写的“素衣”“朱襮”“朱绣”,本是诸侯礼服,此处用以描摹桓叔,或许寄托着诗人对桓叔早成晋侯的一种期待,实际上也从反面佐证了《毛诗序》“刺晋昭公”的说法。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2832712290@qq.com,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